close

祭拜祖先:
1.鮮花一對(花瓶)
2.四果:指(春夏秋冬)四時,不是四樣水果,而是買三樣或五樣當季水果即可(每種都買單數),單數為陽數
3.三牲或五牲(葷素皆可,依家族習慣)
4.茶水或米酒一瓶,瓶蓋要打開(杯子七個+小酒壺)
5.白飯一鍋,鍋蓋要打開(要有飯匙+空碗七個疊在一起即可+筷子七雙與酒杯一對一擺好)
6.六盤小菜
7.湯圓六碗(要有紅的+湯匙)
8.發粿6~12個+紅龜粿6~12個
9.金銀紙3~5支

註一(不宜的水果):釋迦,鳳梨,香蕉,芭樂,蕃茄,李子,梨子(多子的表示不潔,李子梨子是離,蕉是招)
註二(全熟):三牲是豬肉(擺中間),全雞(面對神明擺左側,雞頭朝神明),全魚(面對神明擺右側,魚頭朝人);五牲就加入蛋與鴨
註三:拜祖先,燒一次香就可以,等香燒到1/3時,就可以燒紙錢

台灣民宅廳堂所擺設的公媽龕與神龕,屬供奉祖先和神祇之所,對此「尊賢敬祖」、「飲水思源」、「敬天法地,崇尚神格」的禮器,無不挖空心思,重金禮聘技藝精湛的匠師製作出富麗堂皇、高貴典雅、仿民居宅第殿宇縮小版建築形式之龕,藉以表達對祖先、神明的存敬,除祈求平安外,同時也獻上最高的貺祝。

「公媽龕」一詞乃閩南人稱呼,龕內有祖先神主牌(公媽牌),龕的上方必書祖先源流或堂號,如陳氏穎川堂、劉氏潤德堂等,且有小門關著,待祭祀時方打開門,內公媽祖先牌才看得到,除姓氏堂號外其餘則書「孝思堂」居多。


神龕則書「神之格思」,以八卦或開放型式表現,以表達對祖先神明的追思與尊敬。 客家人較少用龕,祖先牌稱「大牌」或「阿公婆牌」以長方型木板書寫祖先諡號。一般家庭若將神明龕或公媽龕共祀一廳,則中間擺觀音媽聯,下方神龕擺中央稍偏左位置,體積較小,公媽龕置右邊,體積較大,以左昭右穆的方式列。但仍有少數例外,金門即是一例,公媽在左,神明在右,據筆者詢當地耆老,他們認為「沒有祖先哪有子孫,沒有子孫哪能祭祀?」故以「公媽」牌為大。

傳統祖龕與神龕裝飾格局變化不大,如龕縱身大多為二進式,龕外有龕籬,分六堵八堵作,雕飾以博古圖、富貴清供、花鳥八寶圖、財子壽、葡萄松鼠等吉祥圖案,隱喻富貴吉祥、子孫綿長之意。頂籬以飛龍、飛鳳、唐草、垂花、吊籃為紋飾,部分較講究者中間兩邊刻以盤龍之龍柱,下籬兩側有麒麟堵,下有石珠,上有獅座,牡丹花開所構之矮牆,可謂集華麗莊嚴於一身。以龕的色澤與雕刻而言,大約可區分:清早期以黑紅朱漆鎏金為主、清末以朱漆和乾漆交互使用,日治以後則完全以乾漆為主。外形方面,北部以新竹市最具代表,以九骨仔為材,配以精雕細琢之工,整體以細緻秀麗、高貴典雅見長;中部神龕則顯華麗氣派,體積碩大,多層次精雕內枝外葉為主,以美麗大方見長;嘉南一帶則以傳統茄苳嵌石柳枝法,平嵌或浮嵌以人物花鳥為主,繁複而精細。

傳統公媽龕與神龕最大的不同,在於神龕門呈八卦形、四角形或無門裝飾,部分不雕方型龕,則是前方置一玻璃,上頭需開一圓孔,供神祉明察秋毫之用,公媽龕則前方有二門或四門。中部大戶人家有大型六門或八門之大型龕,東勢一帶更有直接和平頭神案、相聯座可分離之龕,門堵均雕以鏤空窗櫺型,平常時龕門是關閉著,待祭祀時方推開門堵,此乃顧慮訪客,一踏進客廳即撞見祖先牌位,所做的權宜措施。

綜觀現存先民所製各式神龕或公媽龕,其高超工藝技巧與美侖美奐的美術彩繪,在台灣的工藝史和美術史,都有著極高的評價,這些台灣珍貴豐富的文化資產,每每無聲竟悄悄出現在台灣各個祠堂裡,值得我們去欣賞珍惜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engkj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